查看原文
其他

你尝过肉桂和水仙的味道吗?

翻山越岭 一片吃心 2019-08-29

多年前学喝茶,武夷山的茶农带来各种乌龙来给我们品,我这才第一次晓得,原来武夷茶讲究出自哪个山头哪块岩,顶级的岩有“三坑两涧”之说:牛栏坑、慧苑坑、倒水坑、流香涧、悟源涧……


这些地名在我看来稀奇古怪又陌生——而茶农只要当场啜一口茶竟然就能报出这是产自哪里的什么品种,甚至茶叶几月采摘都能盲品出来!我心中敬佩不已,就此埋下了去武夷山的念头。


“武夷问茶”的心愿不久前终于达成,今天吃心就与你分享这次旅行,老样子,我跟我们家那位,花一个周末,打了个飞的。


另 辟 蹊 径


玩武夷山的常规路线,是从景区的南门进去,买一套含九曲溪漂流的门票进山游览,我们家那个猪头,为了省80块钱一个人的竹筏漂流钱,决定沿着九曲溪畔,一路走进去。


我俩沿着几乎没有游客的小路进山,一边是回环曲折的溪水,一边是碧绿如梳的茶园,风光倒也新鲜。


沿途还遇到当地人赶着骡子运输,你看这路连骡子都走得直喘粗气,留下一阵动物气息……我们人就更累了!


山路崎岖,脚快断掉,硬生生走了六公里——眼看人家在竹筏里漂着,我们在岸边走着,我就特别生猪头导游的气,我要投诉!


走到云窝,抬头望了望天游峰,我们决定放弃剩下的景点,直接出景区吃饭……两个人、四条腿、打着哆嗦找饭店。


山 珍 野 味


武夷山市区里的饭店不出意外的话都是给游客吃的。

我每次写各地美食,都会有当地人站出来留言:你吃的是游客饭店啦!是啊,吃心来你们地盘玩儿就是一个游客呀!


我不是什么神通广大的食神,到陌生的地方找美食,无非是多请教身边朋友、多积累挑选饭店的经验、以及多吃几顿的好胃口,不断试错,总有收获……


所以你们看我游记中写到的美食,未必是当地的权威之选,但必定是全力以赴去找来吃的。

武夷特产山珍 石斑鱼和野猪肉


我们选的饭店来自我在“吃心一片儿”微博上求助后一位陌生朋友的推荐,名字挺美,叫炊烟山房。



岚谷熏鹅是武夷名菜,这只鹅有浓郁的烟熏味道。


我看当地的小炒喜欢放酱油和辣椒,烧菜手势挺靠近江西的——南昌景德镇的游记我回头再发。

家常豆腐和酸菜炒笋都不错,但是水仙溪鱼就一股土腥气,鱼身中间还有血丝。



传说当地有一种“稻花鱼”,是在水稻田里长大的,因为水浅,所以背是拱起来的,鲜嫩不同寻常,但是那要深入山村,没有本地人带是吃不到的,哎……


武夷山市不少当地人还会推荐你去一家“武夷众味”,并且反复叮嘱你一定要看清明码标价,不然一不当心就吃掉几千块钱的野味。


红 袍 加 身


休整一夜后,我们二进山,踏访大红袍——大家平时喝的“大红袍茶”正是大源于此地。

大红袍与铁罗汉、白鸡冠、水金龟并称为“四大名枞”


六棵大红袍母树长在天心岩九龙窠的峭壁之上,据说那块岩石的位置刚巧能挡住猛烈的日晒同时反射柔和的阳光,终年还有山泉浸润,所以才成为神茶、名扬天下。


不过,如今大红袍的概念已经被过度炒作与包装,事实上,武夷山政府早在2006年就对大红袍母树实行“停采留茶养树”。


连武夷人自己也感慨,是“大红袍”帮武夷茶打响了名气。从北门往母树方向走,一路人流如潮,带团的导游拿着小喇叭循环讲述大红袍的民间传说,清朝秀才中状元、皇帝红袍加身、派猴子采茶啦……就当趣闻听吧。

见过大红袍的老祖宗、各个角度拍完照片之后,团队游客就原地掉头往外走了,而我们则选择往水帘洞方向进发,那里才是我们此行的真正目的!


三 坑 两 涧


多年前喝三坑两涧的茶,埋下来武夷山的种子,如今终于身临其境。


这里的石头巨大而奇特,就像顽皮的仙人从天界抛下的古老玩具,七倒八歪地竖在山里,而茶树就种在这岩石间的方寸之地。



山间云遮雾绕的,“山路元无雨,空翠湿人衣。”



我们翻山越岭,路过一个个熟悉的地名:牛栏坑养着牛吗?悟源涧能悟出什么来?越过流香涧的时候,我拼命闻,空气里香不香?


一个转弯,忽现慧苑禅寺,哦,慧苑坑到了。



我们正在寺门前犹豫要不要进去,钟敲响三下,寺院关门了,出来一位师傅把木门合上,我们走到旁边一看,这寺院根本就没有围墙!


手中有门,心中无门……果然有禅意。


从寺院的斋房里走出一位黄袍和尚,他看看我们说:天色不早了,你们要赶紧出山咯!


我们便与老和尚同行一段,他指着路边的茶树说:这株一百多年了,茶有青苔气!
我们一看,果然树枝上爬满青苔。



师傅又指着远处的山峰说:那是天问峰,你有什么烦恼,问问天就没了……


我们转头遥望山峰,待回过神来,他已经消失在暮色中,后来我们飞步追赶也没有再见到他,真的跟仙人似的……


武 夷 问 茶


此行除了踏访原产地,我们也很想了解岩茶的制作,特意托上海的朋友介绍当地的茶农,我们就这样认识了梁秀清师傅。梁师傅一副朴实的农民打扮,开着皮卡来与我们汇合。



眼下制茶工坊已经过了忙季,梁师傅在略微蒙尘的作坊里为我们讲解“做青”的过程。


采茶:每年春天,四月底到五月初,茶叶开片了就采摘,多为一芽三叶。


晒青:日光萎凋,叶片变软,促进多酚类物质变化和香气的形成。


摇青:茶叶在水筛上摇晃,相互碰撞摩擦,走水与发酵同时进行,形成“绿叶红镶边”。


竹子做的水筛,不能太重,面积与密度要刚好,帮助释放茶香。


手工摇青全靠制茶师纯熟的经验与手艺,师傅要观察茶青的大小厚薄与老嫩,控制摇青的时间和力度,“重的要摇一百多下呢!”梁师傅说:抛筛子也有讲究,茶叶要摇成一团,你们外行人人只会摇散……

茶人们常说:看天做青、看青做青。


杀青:也叫炒青,高温破坏茶叶中酶的活性,停止发酵。


揉捻:炒完青,茶叶被揉捻成条索状,讲究“不轻不重,不缓不急”。追求品质的茶农还会“两炒两揉”。


焙茶:140度左右的高温让茶叶条索收缩定型,80-90度慢慢焙茶。

越是好的茶越是耐焙,传统炭焙喜用硬木,火功持久。


做青是君,焙茶是臣”,茶人的一切努力,都是为了还原岩茶独有的风土。

以上做青的介绍大家就权当学茶听课笔记看吧,我是业余爱好者,欢迎专业人士指正。


岩 骨 花 香


之前喝岩茶,总听人讲“岩骨花香”这几个字,没来武夷,我喝不懂,刚刚摸过山里的石头,再坐下喝茶,豁然开朗。



一款老菜茶,虽不是正岩名茶,但是因为树龄老,所以入喉有力、骨骼清奇。

闻杯盖,香气是往下沉的,而不是往上飘的,我心中暗自一惊。

武夷岩茶的两个当家品种:肉桂和水仙

肉桂霸气、张扬、醇厚;

水仙则细瘦、有劲、有白花香。

梁师傅教我们的辨别小诀窍:

肉桂出汤会有水泡(图中右边是肉桂)


它们的香气不是缥缈的高香,而是沉稳、持久的香,你能感觉到花香是一团一团聚拢在一起的……

我似乎渐渐理解了什么叫岩茶的“清、香、甘、活”。


喝得飘飘欲仙,我们告别梁师傅出门打车,司机是个本地小伙子,他说:哎呀你们在这里上车,那一定是喝到好茶了,我们武夷人啊八成家里都会做茶,但高级的岩茶就出在天心村,那里住的都是从山里搬迁出来的茶农,我们家一车茶还不如他们家一袋茶!


我这才晓得,梁师傅临别时塞给我的一小罐茶叶是何等分量……

好茶需配好水,回上海我们翻出了自家囤的各种水。


虽然此行武夷我找到了好茶,但是并给不出什么购买链接,这些水也不是广告,真的是买来日常喝的。


活水泡茶也好,美食美酒也罢,发自内心地喜爱并享受这些细腻微妙的滋味,试着去学习与探究:上网查阅资料、读相关专业的书或者亲自到访原产地……这一切不功利的努力,会让你的生活变得充实有趣、享受起来更有底气!


更多游记,请点击吃心主页的小菜单“逛吃逛吃”。

欢迎长按二维码关注一片吃心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